作者 | 董主编
《交易银行报告发布系列》共分为两期,具体包括交易银行报告的全景概览、发展趋势的十个洞见,以及交易银行在生态、场景、平台等方面的业务创新和领先实践。本期是《交易银行报告发布系列》的第二期,新篇。主要介绍交易银行的数智化发展与创新实践。
1
转型发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交易银行转型发展的现状与重点,具体可以从聚焦业务发展和转型建设关键两方面来说明。
一、聚焦业务发展
国内交易银行发展已有十余年。当前的发展呈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供应链金融的价值得到高度重视。供应链金融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供给侧改革的发力点。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开展并深化供应链金融业务。比如中国工商银行构建了涵盖“三大场景、六种产品、六个工具”的数字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中国农业银行打造了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农银智链;交通银行自建了智慧交易链平台,等等。
二是票据类特色产品异军突起。随着新一代票据系统的成功上线,票据等分化让票据像现金一样方便,从而使得票据类产品成为当前交易银行最重要的特色产品。同时,供应链票据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推动供应链票据的发展。目前,有8家银行推出了供应链票据平台,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
二、转型建设关键
交易银行业务的发展与转型升级并非一蹴而就。对于交易银行来说,要想成功实现转型建设,必须把握两大制胜关键。
第一,理念升维与领导支持。银行数字化转型是全行级的战略规划,需要银行在顶层设计、数据治理和创新机制等方面进行更多投入,离不开银行领导层的高屋建瓴,这是交易银行转型的最关键要素。
第二,加快数字化人才与机制建设,提高数字能力。人才和团队一直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尤其是通过跨部门、跨条线组合具备数字化专业技术、金融与财务专业知识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利用团队协同,赋能交易银行数字化建设。
2
创新赋能
在数字技术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交易银行开启了新一轮的变革,通过源源不断的技术助力,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主旨下创新与设计公司金融产品,深化场景与生态建设能力,并通过数智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企业全场景嵌入。总体来看,交易银行的创新主要围绕生态金融、场景金融、平台金融这三个方面。
一、生态金融创新
生态圈战略一直是这几年交易银行的主流创新点。我们从发展特点和领先实践两个视角来阐述交易银行怎么开展生态金融的创新。
首先,生态赋能下的交易银行发展呈现出的三个特点。
第一,大型企业平台仍是生态合作的首选。《2022—2023年交易银行报告》指出,目前交易银行的生态合作主体主要为大型企业平台、供应链核心企业、政府机构以及第三方技术服务商。大型企业平台一直是交易银行构建生态平台的合作主体,各个生态之间形成了双边或多边的市场体系,不同生态主体以交易行为构建起关联关系,使得交易银行具有更显著的生态性。
第二,开放银行是生态金融服务的最佳模式。IDC与平安银行联合发布的《中国开放银行白皮书2022》中指出,开放银行的本质在于银行经营层面开放战略的实施,是银行加快产融结合、银企融合和产银数据之间的共享与对接的生态竞争。在开放银行建设过程中需要锁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痛点,走出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最佳路径。比如工商银行构建了开放的“智慧银行生态体系”;平安银行的开放银行平台,通过组件化标准化输出平安银行的产品、金融和科技能力,打通了企业产业链数字化的各个环节和服务场景。
第三,数据连接器成为新型的开放生态对接方式。交易银行要实现开放化、生态化,就需要有更成熟、更高效的生态对接方式。数据连接器作为新型的对接方式,以其强适配、轻开发、高复用的特性,开始受到银行重视。数据连接器可以为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提供转译与对接服务,让相互独立的系统无缝连接,实现数据的重组和交换共享。
其次,再来看两家银行的创新实践。
一是广发银行。广发银行从三个方面推进开放式创新:首先,持续推进开放银行能力建设。通过向合作方提供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实现与合作方的场景融合,延伸银行服务边界。其次,重点围绕“行业方案+金融科技+金融产品”构建广发银行产品的优势壁垒,构建核心竞争力,探索多元商业模式。最后,通过构建生态实现合作共赢利用金融科技核心能力,组织多方资源进行有效协作。
二是浦发银行。基于2018年发布的API Bank,浦发银行以生态思维布局,致力于延展开放银行服务内涵与外延,构建差异化竞争能力、促进生态聚能与赋能、打造用户极致体验,迭代创新开放银行2.0,开启全景银行新模式。全景银行创新提出基于用户旅程的风险分析、安全设计和控制措施动态部署的思维范式,形成适应开放生态特点的全景银行安全框架——“CARE”模型。全景银行CARE安全模型洞察开放生态特质,推动安全理念、防护对象及控制手段的一系列创新。
二、场景金融创新
互联网与金融科技的发展,让场景服务无处不在。基于企业往来的场景化,交易银行也在不断拓展差异化的场景金融服务。
首先,场景赋能下交易银行发展的两个特点。
第一,不断丰富的交易银行服务场景。《2022—2023年交易银行报告》指出,银行应该结合自身禀赋,在自身擅长的领域、行业聚集的区域进行场景布局。比如拓展政务场景金融,围绕与地方政府的紧密关系,积极参与智慧政务建设,连通政府(G)、企业(B)、个人客户(C)形成生态圈,在养老、社保、医疗、公积金、教育等方面实现获客。也可以围绕产业园区、社区、商区等,构建闭环式场景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融资、理财、管理咨询、财务管理、法律咨询等方面的客户服务等。
第二,更加全面的画像数据维度。场景融合深化了数据的互联互通,比如通过产供销场景获取相关的销售数据、生产数据、运营数据等,通过政府办事等场景获取相关的工商数据等,通过供应链场景获取上下游数据等。数据的融通,有助于银行借助数字技术对所有原始数据进行算法、模型分析,抽象成指标,形成对应的标签去刻画用户面貌,也有助于精准营销。未来,海关数据、税务相关数据等也将成为重要的分析维度。另外,企业管理者与所有者的个人数据也将被纳入客户画像中进行考量。
其次,再来看一下两家银行的具体实践。
一是招商银行。聚焦企业销售、采购和数字化转型三大场景,构建了交易银行产品服务体系。其中,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招商银行分别推出“数字金融管家”与“数字经营助手”。“数字金融管家”,覆盖账户、收付款、资金融通、跨境贸易等全金融场景线上化服务体系,助力企业实现“财智数字化”;“数字经营助手”,以多渠道服务矩阵、多场景服务模式,协同联通企业不同角色、不同场景、不同上下游,为企业提供“发票云”“销售云”“生意圈”等服务,助力企业实现“经营数字化”。
二是杭州银行。杭州银行发布的财资金引擎TMSC2022版,全面升级为“智”系列十二大场景服务。即通过智交易、智票据、智薪税、智报销、智预算、智金池、智投资、智融资、智投行、智外汇、智查询、智互联,助力企业实现业财一体化的管理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杭州银行还持续打磨了国资版、慈善版、财政版和小微版等细分版本,助推行业数字化发展。比如杭州银行推出TMSC国资版,以智监管为核心,大额资金监控和管理驾驶舱为两翼,构建了“1+3+N”的智慧国资生态圈,赋能国资国企的数字化经营。
三、平台金融创新
随着数字化转型进入下半场,商业银行跑马圈地时代已经结束,未来增长更多来自“客群深耕”。通过多平台协同,提升交易银行数字化服务能力也成为各家银行的一大角逐点。2022年初,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司库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的意见》,要求“力争2023年底前所有中央企业基本建成‘智能友好、穿透可视、功能强大、安全可靠’的司库系统。”这为银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央企司库体系建设增添助力。例如中国工商银行打造“工银聚融”品牌,落地全国首单建设资金监管和央企司库账户管控升级工银聚融建设项目,并成为同业首家中标承建央企集团司库信息系统的银行。中信银行在近期发布了“天元司库”管理系统,打造了12大中心、70个模块、875个业务功能点。
其次,再来看两家领先银行的创新做法。
一是中国工商银行。工商银行依托工银科技的科技创新力量,助力企业集团数字化转型,构建司库服务生态圈。具体围绕三方面展开:一是提供标准化的司库管理系统,面向央企、大型国企客户,提供完全对标国资委司库建设要求、灵活拆解组装、支持客制化开发、满足私有化部署或SaaS部署方式的司库产品服务。二是提供司库咨询服务,建立司库咨询服务团队,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助力客户实现“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减低资金成本、防范资金风险、赋能企业主业发展”的司库建设目标。三是客制化的司库实施服务,基于标准化的司库产品,结合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客制化开发、实施工作,满足央国企的个性化司库建设需求,量身打造真正适合客户的司库系统。
二是交通银行。交通银行整合推出多项贸易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品牌,并全方位提升数字化服务能效,从三个方面助力企业迈向世界一流的司库管理水平。一是积极响应国资委要求,为企业量身定制了十大司库服务体系。二是自主研发两种财资管理系统:财务公司财资管理系统和跨行资金管理系统。三是提供跨境、跨币种、跨行账户监控,跨境资金集中管理,汇率风险管理等服务的创新产品,提升全球司库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