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领域,制造业加速“出海”也成为大势所趋。面对全球制造业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压力,中国制造业企业需要利用规模优势在全球市场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对此,毕马威中国数字化赋能及人工智能主管合伙人张庆杰表示:“面对全球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加强全球化管理能力,确保供应链的稳定与灵活,同时注重海外合规经营和本土化发展。此外,绿色低碳和智能制造正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新趋势和竞争焦点,这也是企业在出海时需重点关注的领域。”
人物介绍PROFILE
张庆杰
毕马威中国数字化赋能及人工智能主管合伙人
01
企业布局全球化战略,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正在稳步提升。在市场、政策、产业等多方因素的驱动下,中国制造业企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首先,中国制造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投资稳健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制造业营业收入达115.3万亿元,同比增长1.3%,利润总额达到5.7万亿元,整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此外,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的五年间,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9.2%,反映出中国企业在全球制造业领域的投资正在持续扩张。
张庆杰认为:“凭借改革开放的长期积累,中国制造业已经从劳动密集型向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转型,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并在多个产业和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国际竞争力。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产品生产国,中国拥有完善的产业链、丰富的产品种类、充足的生产能力和显著的国际竞争力,这些都为制造业的海外扩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助力企业“出海”政策持续出台,制造业企业“走出去”迎来发展新机遇。近年来,中国政府持续加大推动企业“走出去”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外投资政策引领,丰富外汇交易品种,推动自由贸易区战略迈向高标准,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推动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加快国际化步伐起到了政策引领和保驾护航的作用。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向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转型的阶段,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的任务目标。同时,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也为中国品牌‘出海’建立了坚实的桥梁。”张庆杰表示。
最后,制造业企业通过整合供应链、利用国际资源降本增效,提升自身竞争力。家电、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在面临国内市场产能过剩的同时,还受到了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的挑战,这导致终端利润被极大压缩,企业亟须寻找新的产能转移路径。而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且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不仅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为国内产业链的转型升级腾出更多资源和空间,还能促进东道国制造业的发展,推动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此外,中国制造业企业通过在海外当地设立生产、研发和销售分支机构,可以提高对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响应速度,加快研发成果的应用与转化,从而凸显出需求前置化的竞争优势;通过海外投资,还能够利用制造业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经验,开发出更符合当地高标准需求的产品,提高本地化运营效率。
02
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制造业企业加速“出海”之路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成为开拓国际市场、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然而,中企“出海”在规划阶段、执行阶段和落地运营阶段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出海”目的地定位模糊、海外市场进入策略选择难题、“出海”行动进度控制不力、海外运营协同机制缺失、供应链规划缺乏宏观视野、合规风险日趋多样化、数字化管理落地效果欠佳等(图1)。
图1 中企“出海”面临的挑战
为了应对以上挑战,制造业企业可以从战略、财税、风控、人才、数字化等方面入手,通过技术创新、业务升级以及与国际伙伴合作,提升供应链韧性、开拓全球市场,不断追求本地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一是新市场探索与战略定位。当前,中国制造业企业“出海”主要采取绿地建设或合资模式,涵盖前期考察、实地调研、资金筹措、人员招聘、原料采购、开工建设、工厂运营以及企业退出等多个环节,涉及与政府、银行、税务、土地等多个部门对接,部分行业还需考虑信息安全和环保审查。
在正式立项前,制造业企业应从三个层面依次梳理,识别并排除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在宏观层面,企业需要基于潜在投资国的PEST模型的四大维度,即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综合分析不同宏观因素对企业投资经营的影响,以规避当地风险;在产业层面,企业应关注当地产业投资的可行性与吸引力,关键因素包括税收优惠、配套基础设施、历史投资及产业扶持;在项目层面,企业需要关注项目开发环境及落地的可行性,具体包括项目区域是否存在纠纷、当地土地厂房的买卖及租赁规定、外资设立公司的形态限制等。
二是海外产品与服务定制化。在市场与竞争环境得到清晰界定之后,寻求国际化发展的制造业企业需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精心策划其海外市场的产品组合,确立有效的营销策略,并制定周密的渠道规划。
在产品及客户调研实施策略方面,洞察不同市场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从客户需求出发,加强产品竞争力并制定有吸引力的定价策略,是面向海外市场竞争制胜的出发点。在渠道规划实施策略方面,渠道的管控力与投入成正相关,选择何种渠道策略,取决于市场的成熟度、进入难度、企业实力及行业特点(图2)。制造业企业的渠道战略建立于企业自我认知与核心能力的精准把握之上,需要以整体发展战略为指导,依托财务实力,制定长远渠道策略,并在健全的管理体系下吸引本地化人才,为海外市场持续发展奠定基石。
图2 制造业渠道拓展示意图
三是海外投资评估与决策执行。通常来说,行业、地域、时间、要素以及风险等方面的差异,是影响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的关键考量因素。为谋求长远利益,制造业企业应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动来灵活调整对外投资策略。
例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外资政策上存在差异,进而会影响制造业企业的投资选择,在非市场化国家,中国企业可选择与当地企业合资,以满足法规要求并获得市场支持和资源。此外,项目筹建的耗时直接影响制造业企业选择合资方式:当市场准入壁垒较低且企业寻求快速进入当地市场时,并购和合资是优先考虑的方式;而对于拥有长期战略规划且能够接受较长建设周期的制造业企业来说,绿地投资是更合适的选择。
四是税务架构筹划与风险控制。制造业企业在境外投资及运营过程中,会遇到复杂的海外税制、税负较高的情况,当地对外商投资的“绿地项目”的税收监管通常也较为严格。如果企业对涉税商业条款与应履行的代扣代缴义务不熟悉,以及对在当地投资是否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具体征税方式、征管情况以及专门的税收监管环境缺乏了解,可能面临因税务不合规而引起的税务检查、稽查等风险。
因此,制造业企业在境外实体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需要预先了解目标国的税务环境,并妥善规划海外运营税务,包括投资前的税务规划、运营过程中的税务管理以及退出阶段的利润汇回等,这对于规避税务风险和提升税务效率至关重要。
五是合规治理与风险管理。由于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制造业企业在“出海”时往往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制定并落实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管控和管理体系。
在企业治理方面,企业需建设战略风险管控路径,提升战略落地效率,设定预警指标,制定应对策略,同时搭建海外治理管控体系,确保合规性,优化海外架构及业务授权,形成科学管控架构。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企业应对标国际领先实践,建立涵盖采购、仓储、物流、研发、销售等全链路的海外供应链风险预警体系,确保供应链高效运行和协作紧密。在财务风险管控方面,企业应明确财务合规的底线,紧密围绕监管规定和会计准则,对目标国家的法律环境进行深入研究,精确掌握国际财务的合规要求和监管策略。
六是全球化人才战略与管理。制造业企业在全球进行产业链布局时,对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要求明显提升。为了充分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利用,企业需要从三个方面切入,构建海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第一,变革海外人力资源职能运营模式,整体提升人力职能业务能力、专业能力、服务运营能力,打造赋能海外业务的核心竞争力。第二,设计海外人力资源运营体系管理原则,为各国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指引,主要包括建立全球化职级体系、全球化薪酬体系、全球化绩效体系和全球化人才培养发展体系等。第三,打造一支全球化业务队伍,形成海外人才选用育留全周期良性机制,熔炼和培养适应全球化战略的人才梯队,支撑全球化业务裂变扩张。
七是数字化转型与运营。制造业企业的业务数字化转型不是局限于技术层面的更新,而是一场全面涉及企业各个业务环节的深刻变革。其中,供应链数字化是关键的一环,它贯穿供应商、承运商、仓库、物流直至客户的整个链条,能够确保企业供应链运作的高效与透明(图3)。
图3 制造业供应链数字化建设体系框架
通过实现各环节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数字化供应链极大地提升了运作效率,并显著降低了成本。同时,透明化的管理方式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和潜在风险。实时的订单跟踪与信息反馈机制,则进一步提升了客户满意度。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组成部分,数字化供应链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03
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新趋势
随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和技术革命的推进,必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加速制造业出海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体来看,制造业海外投资呈现出以下趋势。
一是拓宽视野,深化区域布局策略。在全球化战略框架下,中国制造业企业正积极实施跨洲多点布局策略,旨在通过探索新市场和填补供应链空白,分散风险并实现业务的多元化拓展。同时,企业正加大在新兴市场,如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地的投资力度,并持续深化对欧洲和非洲等传统市场的投资,从而进一步扩展业务版图,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
比如东南亚因其庞大的消费市场潜力、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以及有利的贸易法规与招商引资政策,已成为众多新兴企业的出海首选。值得一提的是,在东盟国家中,除了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尼等传统热门投资国家外,柬埔寨等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国家也凭借其贸易关税政策优势和劳动力成本竞争力,逐渐成为中国企业新的投资热点。从投资领域来看,联动上游产业链“出海”正成为新的趋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电力设备价值链的强大带动性尤为显著。
二是转型升级,从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绿色低碳转型的全球布局。目前,“出海”企业的业务布局以传统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其中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行业占据显著地位,紧随其后的是冶金化工、能源电力、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国内电商的迅猛发展,家居设备、电器等小型制造业的“出海”化也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小型智能化家居设备领域的增长速度尤为迅猛。这一趋势不仅展示了“出海”企业在适应市场变化方面的灵活性,也反映了全球消费者对智能化、便捷化生活方式的追求。细分来看,美国和欧洲是全球最大的智能家居市场,也是中国智能家居企业竞相“出海”的重点目标地区。
三是深化融合,从出口导向到深度本地化,构建高效供应链的全面策略。一方面,制造业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本地化经营”成为“出海”企业的必要选择,无论是在新兴国家还是在成熟发达国家,本地化供应链布局都有助于上下游企业联合“出海”,串联更多产业链环节。此外,为了应对绿色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口限制关税等挑战,企业需建立海外制造与供应链体系,以规避高额的反补贴与反倾销税,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走出去”模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国制造业企业通常以设立分公司作为海外营销的基础。在海外业务拓展过程中,除了采取绿地投资在海外建厂的方式外,企业也积极寻求境外合资与并购等多元化模式,以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和战略目标。营销“出海”被视为早期探索阶段的明智之选,与当地领先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已成为“出海”制造企业的关键竞争优势。
中国经济正在向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转型,科技进步与产业变革为制造业企业全球化布局注入了新的动力。未来,中国制造业企业将通过强化“出海”投资交易过程的风险把控和价值实现,从“出海寻路”真正走向“全球化布局、本土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