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新书是由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所著的《数字金融》,该书梳理了不同金融领域及金融监管中数字科技的应用,有的放矢地总结了多个数字科技赋能与服务于金融的成功经验,分析了不同维度下科技企业数字化金融服务的能力输出。本文将分享该书中关于金融与供应链的部分内容。
供应链金融兼具产业和金融的双重属性,尤其是在数字科技的加持下,产业和金融的深度融合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科技对供应链不同主体的相互关系和发展生态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供应链金融作为产融结合的新蓝海,使越来越多的核心企业希望“身体力行”,将产融结合的主动权继续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加入,更加引发了供应链金融应该选择何种发展模式的思考。可以肯定的是,数字科技的介入并不会改变供应链金融原有的运行逻辑,而是在行业效率提升和生态模式优化方面彰显出自己独特的实力。
本文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出发,重点分析了数字科技对供应链金融风控手段和运营效率的完善优化之处,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京东数字科技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解和把握,希望将京东数字科技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进一步丰富和延伸。
一、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以预付款、应收账款及存货等为基础的贸易融资服务方式,不仅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而且提高了产业链的竞争力。可以说,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
互联网向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渗透,使部分新兴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传统金融机构,开始承担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角色。如今,金融科技切入供应链金融,更加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一家独大”的格局,开启了以电商平台、软件公司、网贷平台、商业银行、传统龙头企业等多主体主导的局面。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电商平台主导模式。电商平台通过自己的交易平台可以获取买卖双方在其交易平台上的交易信息,并且根据客户的需求为上下游供应商提供融资服务。
二是软件公司主导模式。软件提供商凭借丰富的客户资源和通过企业资源计划便捷地获取企业财务、采购、销售、库存、订单等数据的优势,渗入供应链金融业务领域。
三是P2P 网贷平台主导模式。P2P 网贷平台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是指平台寻找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通过这些企业寻找资金需求方,并撮合线上投资人与其达成交易,履行中介平台的职能。
四是银行主导模式。银行以买卖交易中买方购买货物后从卖方收到的货物提单和有效发票为依据,为买方办理承兑汇票,并向卖方支付货款,买方在指定日期内偿还货款和融资款。
五是传统龙头企业主导模式。龙头企业依靠深厚的行业背景、上下游关系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1.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需求非常强劲
近年来,受益于应收账款、商业票据以及融资租赁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供应链金融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在企业交易中,企业以签发商业汇票的形式来保证交易正常进行。商业汇票的签发缓解了买方的资金压力,同时卖方拥有商业汇票,既拥有对于签发方的汇票金额索取权,也可向商业银行做质押,获得流动性。
商业汇票质押以获取融资也是供应链金融的重要形式,我国商业汇票发展与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也是紧密相关的。目前我国商业汇票签发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 年已经突破22 万亿元。
除了应收账款以及商业汇票外,融资租赁与供应链金融同样密切相关。这些年我国融资租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租赁行业业务总量不断增加。2016 年融资租赁业务总量已经超过了5 万亿元。融资租赁的快速发展对于需要大规模专业设备的企业来说十分有利,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同样意义重大。
在应收账款、商业汇票以及融资租赁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供应链金融展现出了迅速发展的态势。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到 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可达 14.98 万亿元左右。
2. 科技创新加速供应链金融转型升级
传统供应链金融依赖于核心企业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欺诈等众多风险。而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传统供应链金融向数字化转型,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全方位信息,进而运用上述信息技术将中小企业的交易信息转化为信用信息,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加精准地把控供应链金融各环节的风险,从而提升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金融科技的介入加速了供应链金融转型升级的速度。
3.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近年来,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支持政策陆续出台,为供应链金融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016 年2 月,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
2017 年5 月,《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工作方案(2017—2019 年)》发布,该方案指出应收账款是小微企业重要的流动资产,发展应收账款融资,对有效盘活企业存量资产、提高小微企业融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017 年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鼓励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中的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该文件更是明确了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精确目标:到2020 年,基本形成覆盖我国重点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培育100 家左右的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重要中心。
在各类政策的鼓励之下,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供应链金融市场的竞争之中。
供应链金融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滋生出了一些风险,诸如产业管理水平低下、风控能力欠缺、授信对象的局限和欺诈事件高发等,对供应链金融的生态健康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
1. 供应链管理水平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水平的瓶颈
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是产业供应链,产业供应链的管理水平决定了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水平和稳定性。目前,我国各领域的产业链管理大多相对低端、低效,管理水平不足以支撑强大的供应链金融需求。整个供应链的商流、物流和资金流,不能完全做到有效匹配且全程高效透明,因此,金融机构对其风险控制会有很大的担忧和疑惑,进而制约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
相反,如果整体运作良好且产业链稳定,并有稳定高频的业务资金往来,其链条企业的运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势必会加强,其供应链融资也就会很顺畅。
2. 风控问题关乎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命脉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是产业链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双重叠加,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从产业链风险的角度来看,如果供应链上某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对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单个企业的风险会向供应链上下游的其他企业传导,最终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效果。
从金融风险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供应链上的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是不断变化和高度复杂的;另一方面,这种金融风险是可以相互传递的。因此,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复杂和多样给风控带来了巨大挑战,这也直接关系到供应链金融生存的命脉。
3. 授信对象的范围相对较小
目前由于我国征信体系尚不完善,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缺乏完备的征信信息,银行无法直接对其授信。实践中,银行往往只能对与中小企业有业务往来的核心企业进行授信。因此,无论是核心企业对上游供货商的付款义务,还是对下游经销商的担保责任,都是基于对核心企业的信用派生出的授信。
问题在于,这除了需要核心企业的极力配合外,银行在供应链上延伸的授信范围也是有限的,往往只限于与核心企业发生直接业务往来的企业,而与核心企业具有间接业务关系的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其融资需求是得不到满足的。
4. 欺诈风险影响供应链金融发展
除企业经营风险外,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企业的欺诈行为,包括套汇套利、开具虚假仓单或者重复质押、自保自融等。这些欺诈行为不仅扩大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而且对于相关产业的发展都是毁灭性的打击。比如2012 年上海钢贸事件和2014 年青岛港事件,便是企业通过重复质押资产、骗取银行贷款的恶性欺诈事件,在行业内和社会上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二、金融科技为供应链金融发展赋能
尽管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也值得期待,但供应链金融越是高速发展,固有的融资成本高、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等瓶颈亦越发暴露。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云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在为供应链金融提供数据基础、降低融资成本、提升服务效率、完善风控体系、促进新业态和新模式创新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科技已成为打破供应链金融发展瓶颈、促进商业模式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目前大量信息技术应用在供应链金融之中,信息化正向供应链的上下游扩散。通过云平台的搭建,核心企业便可以通过电商渠道与上下游企业完成一系列交易活动,在整合优化线上线下资源的同时,也优化了企业内外部的管控体系。这可以推进供应链管理的智能化和数据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通过实现供应链数据化与智能化,使供应链金融的数据基础进一步夯实。一方面,线上的数据采集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数据驱动的供应链金融决策也在逐渐建立并完善,为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金融科技可以实现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能够快速降低边际成本,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线上化”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标准化程度。在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往往存在纸质单据繁多、审批流程冗长、企业须多次往返银行网点等问题,交易成本高、效率低。而金融科技实现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线上化,能够将单据审核、账款受理、债权转让、授信审批、放款等业务流程完全“线上化”,极大地提升了供应链金融的服务效率,降低了各参与方的交易成本。
二是“线上化”有效缓解了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供应商和买方之间、融资方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支付和结算受限于各参与方的履约意愿,尤其是涉及多级供应商结算时,易出现挪用、恶意违约或操作风险。而金融科技的加持使融资过程中的各种合同实现数字化并且自动执行,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有效管控了违约风险,大大提升了履约效率。
与传统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 核心企业”的模式相比,金融科技的引入使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范围得到扩充。一方面,金融科技使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和主体企业的边界进一步淡化,未来数据将是供应链金融开展的关键要素,数据方也不再是原来的核心企业,而是会延伸到物流公司、电商平台和ERP 厂商等。换言之,供应链金融不再是核心企业一家独大的局面。
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范围和半径得到拓展。通过软件、平台、基础设施等云服务,跨区域的企业也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地域范围变得更广。
在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中,金融机构通常需要核心企业为上下游企业增信,数据风控仅仅是辅助的功能,并不能有效控制风险。同时,如果供应链金融只依赖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捆绑,将大大提高因核心企业信用风险而产生的系统性风险,并没有从根本上超传统信贷的瓶颈。而金融科技的应用能够有效避免基于单一主体的风控模式,实现对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封闭管理。
例如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环节,如果核心企业不给经销商提供信贷支持,供应链融资将面临很大的困难。核心企业不给经销商提供信贷支持的理由是,它既没有债权也没有物权,甚至没有完备的征信信息。而大数据技术能够依据对经销商多维度的经营数据的采集,对其经营状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刻画。此外,基于电商平台数据、在线支付数据、第三方征信、外部黑名单等建立的风控模型,更能精准地把控经销商的信用风险。
金融科技催生了供应链金融新业务模式、应用、流程的出现,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了长足的影响。比如在平台创新方面,企业内部开发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云筑网,第三方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群星金融等,将互联网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结合起来,搭建在线投融资和结算平台,实现对大小客户需求的全方位覆盖,既覆盖到供应链上下游各个企业,又盘活了核心企业的资金链,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此外,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也在加速发力。如中企云链联合多家央企,创造性地提出“云信”概念,将优质企业的信用转化成可流通、可分解、可融资的创新型金融服务体系。
中国建设银行创新“E 信通”产品,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银行业首次实现优质核心企业授信的可分解性与流通性。平安银行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质押品的溯源与追踪,增强了供应链的可视化程度,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商品质押监管的难题。可以想象,未来随着更多新技术的应用,供应链金融的新业态、新模式将会层出不穷。
三、金融科技助力供应链金融创新升级
如前所述,目前供应链金融存在于电商平台、软件公司、网贷平台、商业银行、传统龙头企业等不同主体主导的多种模式,但这些模式大多存在着供应链自身风险难以把控、产品相对单一、尚未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等问题。近年来,科技创新对破解上述难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探索一种利用金融科技优化供应链管理水平、提高供应链融资能力的新模式,是整个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全供应链金融方案不失为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方面的有益探索,它依靠大数据等金融科技能力和供应链综合管理能力,实时关注全供应链各节点流转中的资金缺口,综合把控生产进度监控、物流方向监控、资金支付方向监控、原材料及成品处置等关键点,从而实现对全供应链的风险评估及控制。
全供应链金融方案是依托于区域性产业集群,基于大京东生态圈,整合供应链链条上各个合作伙伴的优势,输出包含众筹、经销、分销、物流、仓储的供应链管理和金融支持。全供应链金融方案的核心是综合供应链管理和金融科技能力,将不同节点的风险均匀缓释或对冲,在最大限度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注入资金润滑整条供应链,实现全供应链高效、良性的运转。品牌商或制造企业在全供应链金融产品支持下,可快速减轻在不同阶段分别寻求融资的压力,一站解决全供应链需求,从而使企业更专注于突破供应链优化管理、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帮助企业快速提升市场竞争力。
传统金融产品更多以金融风控逻辑为首要出发点,对商业逻辑大多处于次要甚至忽略的位置。其结果便是传统贸易金融或交易银行的产品风险着眼点更多的是对于点对点交易风险的把控,造成金融产品的割裂,并且大量分布在供应链链条上的风险被忽视。同时由于传统金融产品很难脱离法人主体的授信逻辑,对于融资主体的信用要求较高,造成大量新兴科技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且传统互联网金融缺少长链条供应链管理能力的积累,把更多精力放在横向拓展数据宽度来实现批量客户准入,对纵向供应链的复杂情况难以应对。
京东数字科技从2013年成立至今,陆续开展了保理、小贷、动产融资、对公理财、融资租赁等业务。其中保理、动产融资、小贷业务,在各自产品维度下分别形成了对债权、物权、信用这三个供应链要素的评估及控制能力。在这三个能力构建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对供应链的拆解分析能力已经具备,再加上京东数字科技与京东商城的密切关系,京东商城在供应链管理上的深厚积累,为京东数字科技拆解并嵌入全供应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整体来看,全供应链金融方案的突出优势有以下几点。
1. 大数据模型
作为科技公司,以京东商城的B 端供应链场景为依托,京东数字科技拥有互联网行为数据、零售商消费数据、物流数据、供应商数据及独有的风控体系的信用数据。基于精深的数据积累,京东数字科技可获取基于采购订单的实际销货风险,可获知实际物料加工品的流动性风险,可整合物流、仓储等环节降低货物流转风险,可整合全链数据输出各节点标准对价并有效控制该节点下的物权或债权。
2. 货物处置能力
全供应链金融方案与ODM(原始设计商)/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合作,做到对物料进行浮动抵押,并基于此提供金融服务,以确保资金用途的真实性。同时,全供应链金融方案对物料进行监管,对供应链管理及生产制造进行把控,确保物料生产为成品。在物料和货物的处置方面,全供应链金融方案与多渠道合作,提供多样化的物料和货物的处置方案,将潜在损失和风险降至最低,以形成风险闭环。
3. 物流仓储整合能力
与供应链管理公司和物流公司合作,提供通关报关、订仓订车、理货验货等一系列服务,同时打通数据,以物联网的方式进行实时追踪和监控,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对物流和仓储各个环节的把控。同时,在对在途货物严格监控的基础上,以动产质押的形式,提供动产融资服务,通过大数据让流转中的商品成为标准金融质押品。
4. 风险把控能力
在采购订单阶段即支付融资对价,从源头开始填补资金缺口。同时,京东数字科技与物料管理方展开深入合作,针对该笔预采购单上货品所需的组装物料,物料管理方从中选择高价值、高流动性的原产品向供应链金融做浮动抵押,帮助供应链金融把控货品生产阶段的风险敞口。即便发生意外,供应链金融拥有第一优先权变现浮动抵押资产对冲风险。
物料组装成成品后,即可由京东物流送往京东自建或合作的仓库等待销售发货。此时,供货卖方可选择引入动产融资产品再次获得一部分对价资金,结算与物料管理及物料组装产生的费用,并为产品推广及销售做准备。在这一阶段,京东供应链金融以其强大的产品把控力,比照物权与债权的切换空间,融合保理及动产融资两款金融产品,完美解决这一供应链承上启下环节的资金缺口及风险把控。
成品经供货方确认后,京东平台即可按期完成销售,结算销售款即可最终结清供货方与供应链金融产生的融资款。至此,京东数字科技完成全供应链布局风险抓手,将从采购订单到应收结算积累风险均匀缓释至全供应链环节。
四、供应链金融的新趋势
供应链金融兼具产业和金融的双重属性,是实践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好场景之一。在金融科技加持的背景下,一方面,要审慎对待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准确把握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1. 数字化
未来,数字化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必经之路,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的数字化能力将是其核心竞争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数字化能够帮助企业优化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流程,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能够将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信息,转化为对企业进行授信的信用信息,进而更加准确地控制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提高融资效率,保障资金安全。因此,数字化能力可以概括为产业链的管理能力和服务产业链融资的能力。
2. 普惠化
传统供应链金融因多依赖于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也呈现出“强者愈强”的倾向,即供应链金融扶持中小企业壮大的普惠性受到牵制。然而,随着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持续引入,供应链金融能够突破以往的授信逻辑,服务范围和边界进一步延伸,扩大到全供应链条,进而帮助整个产业降成本、提效率,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惠金融”,保障中小企业的权益。
3. 标准化
供应链金融的标准化主要包括获客、信息交换、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等环节的标准化。
一是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户融资需求,核算客户授信额度,并通过互联网实现融资额度的主动推送和批量营销,将获客业务标准化。
二是依靠互联网技术实现电子化的远程信息交互,实现贸易背景信息的在线验证。
三是利用数学模型测算替代人工的主观判断,既能提高审批效率,又能避免主观审核标准不一而产生相应的风险。
四是利用数学模型实时监控贷款用途、企业经营状况、质押品状态等,通过标准化数据采集替代现场检查,提升检查效果。
1. 加强对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支持
随着供应链金融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金融科技的加持,许多法律和政策滞后的问题暴露出来。
比如,目前应收账款融资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合同法》和《物权法》,权利人因提供一定的货物、服务或设施而获得的要求义务人付款的权利,包括现有的或未来的金钱债权及其产生的收益,但不包括因票据或其他有价证券而产生的付款请求权。未明确规定将登记作为应收账款出售的权利人获得优先受偿权的必要条件。在应收账款转让的贸易背景下,银票、商票等票据作为一种结算方式在金融机构间流转,不利于商业保理公司资金回款闭环的控制。
再如,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运用中的智能合约的法律问题等,都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和法律的前瞻性研究,完善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
2. 加强对金融科技的投入,推动建立供应链金融行业的技术标准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不断深入,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企业间的技术对接成本、交易成本大大增加,进而影响了这些技术的大规模落地应用。因此,建议未来组建供应链金融科技创新联盟,推动行业内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统一,为供应链金融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3. 加强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对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这是影响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帮扶的重要因素。然而,中小微企业的民间借贷行为一直缺乏统一的登记管理制度,其在央行征信系统的征信记录非常少,获取中小微企业有价值的征信信息十分困难,以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难以解决。由于中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更多体现在企业主个人的信用状态中,因此,建议打通央行征信系统的企业征信数据库和个人征信数据库,形成中小微企业和企业主联合征信管理体系。
★ 本文摘自《数字金融》,作者: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4月出版。
《数字金融》
作者: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