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经理这样说的:“是你对业务敏感,看一张凭证,你看到的不是分录,是业务是资金流动。你知道之前发生了什么,知道在之后会带来什么影响,知道这中间的涉税环节,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选择最有利。”
财务部长是这样说的:“合并报表会计拿季报的初稿让她审核,大约五秒钟,她圈出了第一个有问题数字,接着是第二个…不到五分钟,她开始跟会计说这些数字的问题。”
销售会计是这样说的:“一个工厂月末结账,报表的销售成本和账面有十几万差异,工厂会计核对了一个上午,也没找出来哪里出错了,只能向总部的销售会计求助。她拿到工厂的数据,巴拉巴拉…十分钟后,告诉工厂,有一笔在途的成本小数点错位了。”
以上都可以说是财务思维的呈现。事实上,人人都应该懂点财务思维。为什么?看看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会计系主任肖星老师是怎么说的。
作者|肖星 来源|身边的经济学(ID:jjchangshi)
我们为什么需要财务思维?
生活中,财务思维无处不在。
比如,如果你买房子,借了放贷,你现在手里有钱了,该不该提前把房贷还掉呢?可能有人会说,我们中国人不喜欢总是借别人钱,所以手里有钱的时候就会把房贷换掉,其实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
但是,事实上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现在房贷的利率其实相对偏低,如果这个钱你不去还房贷,留在手里,可能可以获得一个基本的理财收益,当然理财收益可能比房贷还是要低一点,但是有通货膨胀的。
这个通货膨胀意味着什么?就是假设你借了十万块钱,这十万块钱到了明年,事实上它的名义还是十万块钱。但是它实际上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其实就不值十万块钱了。但你的收入是每年获得的,到了明年,你的收入通常来讲会随着通货膨胀而有所增加。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我们考虑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周期,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不要去提前还贷很可能是更有利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一点财务思维,在生活中有可能会吃亏。
再比如,当你换工作的时候,如何了解一家公司的好坏呢?
有的人可能选择从网上查询信息,有的人去找内部人员询问情况,但是,我曾经有一个学生的做法很有趣。
他找了他目标里的几家公司,把这几家公司的报表都拿过来做了分析,随后选择了一家当时看起来不是很牛,但他认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公司。这个公司后来发展的很好,他自己职业发展也得到了一个好的平台。
大家可能会觉得说,换个工作还要分析报表,这个事情好像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再举个相反的例子,我的另一个学生,在做课程作业时,分析了自己所在的公司,分析完之后,他偷偷跟我说,“我分析完了之后,我怎么觉得我们这个公司是个骗子?”后来他就辞职了。结果,不久后这家上市公司就被曝出财务造假,现在基本上退市了。
所以,如果你具备财务思维,当你选择工作时,你考虑的就不仅仅是公司的福利待遇等问题,而是能从更深层了解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为自己找到更好的职业方向。
财务思维的三大误区
在谈何为财务思维之前,我想先聊聊大家对于财务思维的常见误解。
很多人认为,具备财务思维就等同于学会会计怎么做账,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有一些同学如果之前可能听过我的课程,或者看过《肖星的财务思维课》这本书,那么你应该知道我很少会谈到会计怎么做账这件事,而是更多的讲一些财务小白需要了解的内容,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并不是去做记账的会计,我们需要的其实只是一个财务的思维。
不知道怎么记账,也完全有可能拥有财务思维。而反过来讲,专业的财务人员也可能并不具备财务思维。
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就都具备财务思维,其实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事实上我会记账,是不是有具备财务思维呢?不是。很多会记账的人可能只会记他工作中接触的哪一个部分的账务,实际上超过他工作接触的其他部分的账务处理他也不太了解,不太熟悉。
一个大企业会计的核算非常复杂,很少会是一两个人来完成的,很多时候一个人可能做了好多年,就记那一个账。就算你换了好几个岗位,你记了好几个账,但是你对这个企业整体财务运行还是不那么了解,所以,你仍然不具备财务思维。
我也接触过很多企业,甚至于是大企业的财务高管,其中不具备财务思维的大有人在。
有一次我给一个班上课,班群中有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高管。在分析企业财务数据时,我问道:“你们觉得这些财务数据的背后说明了什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他们都非常踊跃的分析了工作中、财务中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但我却发现,他们的思路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这个缺点就是他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换句话说,很多人只看到表面的数据:我的存货多了,是因为我的货进多了或者东西卖的慢了。怎么办?他就会说聚焦于解决存货管理的问题。
但事实上,存货的增加往往并没有表面显示的如此简单,可能是多部门协调作用导致的,因此需要更加深入化。整体化的解决方案。就像我们人体,很多时候,我们表现出来的头疼可能不是你脑袋里面出的什么问题,而是你的另外一个身体系统运作不太好,所以导致你总是容易头疼。
另外一种常见的错误,财务思维解决的是财务问题。
很多企业找我,说请我来指导指导,我问指导什么?一说全部都是财务问题。说我们会计核算一般怎么核算,财务管理钱应该怎么管,税应该怎么交,等等。
我不否认这些问题都很重要。但其实我想跟他说的是,站在财务的角度,当你具备财务思维后,你通过对企业财务的理解,可以解决更多的、更重要的问题,绝不仅仅是财务问题。
我们可以解决你对行业的认识,可以解决公司战略的制定问题,可以解决一个企业最高层级的问题,原因是因为财务视角其实是一个最全面,也是最深入来理解企业的一个视角。
所以,我们可以站在最高层上来理解这些企业面临的很多问题。这也就说明要具备财务思维,绝不是做财务的人的事,是企业里任何人都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
还有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想要学习财务思维需要数学好。
我老是听人说,老师我数学不好,能学会计吗?其实会计这个工作,除非你从事学术研究,在它的实务工作当中基本上只用加减乘除,甚至于乘和除都用的少,加和减用的更多,中学数学肯定够了。所以说财务思维跟数学好不好没什么太大关系。
什么是财务思维?
到底什么叫财务思维?应该说这没有标准答案,下面只是我个人的理解。
从我的理解来看,我认为财务思维有两个层级:
第一:你知道企业的各种业务活动会怎么变成财务数据。
这个过程不是说你要知道会计分录怎么做,而是知道你的业务活动和报表上的各个科目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举个例子来说,企业会有什么样的业务活动?我们会有采购、生产、销售,这是最基本,最核心的一些业务活动。
当然,你也可能会有涉及研发、企业内部后台的管理、投融资等等业务活动,在《肖星的财务思维课》这本书里,我把企业的业务活动分成五大类业务循环,来看这些业务活动是怎么跟财务的报表,财务报表的科目、数据建立起联系的,这个过程就是帮助大家来建立第一层级的财务思维。
比如企业最常见的,销售业务,即我卖我的产品。卖我的产品这是一个业务活动,这个业务活动会跟什么样的财务数据联系起来呢?很显然,当我的产品存放在我自己的企业中,在会计上叫做存货,当我把它卖出去,存货就没有了。根据收盘条件不一样,可能把这个存货直接换成了钱,就是我们说的现金,也可能把这个东西卖出去之后,没有马上收到钱,得到了一个应收款或一个应收票据。
通过这个过程,其实能简单的看出,销售这个业务活动会跟存货、现金、应收账款联系在一起,可能还会跟应收票据联系在一起,当然也有的公司卖东西是要预收款的,所以还可能会跟预收账款联系在一起。
有了这样一个基本认识,你把各类业务活动和它建立联系的财务数据都对上号之后,大概就会知道当你的某项业务发生变化时,哪些数据会受影响,会受什么样的影响,会增加还是减少。
这是第一个层级的财务思维。
第二:你通过财务数据和会计科目,来了解财务报表。
大家说读报表是很复杂的过程,报表上这么多数。事实上,在读报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当中的关键点提炼出来,它可以帮你从财务的角度来理解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当你了解了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换句话讲,你就解构出了这个企业赚钱的具体过程。有了这个过程的理解后,你就可以去更全面、更有效的去思考公司的战略问题、商业模式问题等等。
也就是说,你从一个一个的业务活动变成了报表,通过对报表的提炼你可以知道公司的钱是怎么赚出来的。你把它串成一条线后你就知道如何让公司赚更多的钱,每个业务活动做什么样的调整可以影响公司赚钱的结果。
你也可以去思考,公司的战略如何制定,如何组织公司的业务活动,创造更高更多的价值等等。这是我认为的财务思维的第二个层级。
当然,这要一步一步来,你先要了解第一个层级,然后再去建立第二个层级的认识,再自己的一些实践,慢慢的才能够真正的具备财务思维。
大家可能会说,只有老板需要思考这些问题,最多是高管思考这些问题。我作为公司的一个普通员工,我不需要理解这些问题,这个听上去很对,但是大家听我一句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这是什么意思?不是我天天做梦想当将军就是一个好士兵。而是什么?如果能站在一个将军的立场去思考怎么做一个士兵,你绝对是一个好士兵,因为你做的事情才会真正是将军觉得有价值的事情。
我们在企业当中经常会出现,你可能努力了半天,觉得你工作特别努力,但是领导就是对你不满意,觉得你这个工作没有成效,或者领导想让你做的事你就不理解干吗要那样,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因为你没有站在领导的立场去思考你的工作。
每个人都应该站在公司老板的立场去思考你的工作,你就会真正的理解工作应该怎么做是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但是,我们大多数人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思考自己的工作,但往往一些你认为重要的问题,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时无关紧要。
所以,如果你的怀着一个更大的格局去看待眼前简单的工作时,你对待这个工作的理解和认识绝对是不同的,你的职业发展前景也将优于更多的人。
本文整理自《肖星的财务思维课》,作者:肖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会计系系主任,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曾获得北京市师德先锋称号、 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奖、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