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重构时代的中国选择
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巨变,为了应对危机、稳定发展,党中央明确了发展“双循环”经济的重大战略,这一战略的推行意味着我国将对发展战略进行重大调整。那么,我国为什么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种战略调整有什么意义呢?
一、“双循环”是新经济形势下的重大战略安排
过去几年,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逆全球化倾向初步显现,突然在全球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这种形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有所松动,甚至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撕裂或脱钩。在此形势下,我国要将目光转向国内,以满足内需作为稳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二、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世界各国都处在全球生产网络中,自给自足的时代早已结束,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仅凭本国的资源就制造出满足本国居民需求的所有产品。在各种要素全球流通的时代,产业链、供应链在国际市场上的配置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是顺应全球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发展也是如此,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是我国紧抓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发展机遇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要实现稳定、持续、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开放的市场与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国内大循环,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三、注重利用自己的内需优势
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际市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国际、国内市场形势不断变化,我国要逐渐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利用内需优势,建立独立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我国国内市场有两大优势,一是市场规模巨大,拥有一个14亿人口的大规模消费市场;二是工业体系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目前,14亿消费者爆发出的巨大的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也催生出很多新的消费模式,例如直播电商、直播带货等,并由此产生了很多新业态,对国内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统筹国内国际经济循环
打造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使这两个循环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经济发展是大国独有的经济优势。根据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可知,在一个存在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的世界中,那些拥有相对较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将成为净出口国。这就表示,如果一个国家国内市场需求较大,可以形成国内大循环,而且在国内大循环的支持下,国内企业可以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那么国内经济循环就可以与国际经济循环形成功能互补,国内市场需求较小的国家则很难做到这一点。
从日本、美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工业大国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以国内市场的培育为先,然后立足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张,遵循的是“先内后外、内外并举”的发展路径。在这方面,中国表现出了显著差异。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非常注重对国际市场的开发与扩张,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强调利用国际市场与资源,忽略了对国内市场的开发与培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国经济优势的发挥。
虽然在经济发展初期,凭借“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出口导向型战略,我国经济实现了迅猛发展。但该战略之所以能够推行,是以某些内部条件为基础。一旦这些条件发生巨大变革,出口导向型战略就会显露出一些负面效应。
过去,我国经济发展处在数量增长阶段;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质量增长阶段。随着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不断上涨,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逐渐消失。想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利用国内需求吸引国际要素,必须摒弃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此形势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意义重大。我国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对国际大循环的关注度,将目光转向国内,充分发挥我国国内市场规模及需求优势,立足于国内市场效应,让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实现有机结合,创建一个国际国内经济循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新格局。
五、优化稳定国内产业链,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根据联合国的产业分类,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目前,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一方面,我国要继续巩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引进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成为全球创新与创造中心。
根据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如果土地、人工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可以将附加值比较低的制造业转移出去。但在我国,出于经济安全考虑,这种方法并不可行。因为工业门类齐全、全产业链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因此,我国在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同时,要注意维护这种优势,加强自主创新补足产业链短板。东部沿海地区的生产要素成本提高,可以将一些低端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切实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外部需求萎缩,迫使我国必须积极扩大内需,加大投资,构建供需内循环。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出现新一轮的产能过剩,要注意转变投资方式与投资领域。另外,通过扩大内部投资,可以进一步扩大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的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能力,形成“生产性服务业——投资贸易”循环。
总而言之,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动荡不安的当下,构建“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是维护经济安全,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的重要举措。在国内循环、国际循环的交互影响下,我国经济将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双循环”的制度逻辑与战略抉择
“双循环”就是要构建两个循环系统,而循环系统本是医学领域的一个概念,一般指负责血液循环的心血管系统。这个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心脏、血管和血液,其中心脏提供动力,血管发挥通路功能,血液是输送的对象。将这个循环系统对应到“双循环”来看,“心脏”就是驱动生产要素流动的各种变革,包括制度变革、技术变革等;“血管”就是负责连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基础设施;“血液”就是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人、资金、技术、数据、知识等。
一、“双循环”的制度逻辑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North)提出一个著名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为交易提供结构,它(与技术一起)决定了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在这里需要解释两个概念,一是交易费用,二是生产成本。
交易费用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内涵非常丰富,既包括可衡量的成本,也包括信息获取等衡量起来比较困难的成本,甚至包括因为监管不力或实施不完全而造成的各项损失。
生产成本指的是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成本,包括生产要素的成本以及将生产要素加工为产品的成本。
按照诺斯的这一观点,“双循环”制度至少应该包含三大内容:
(1)“双循环”制度仍然要将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加大扶持力度,从根本上推动技术变革,切实提升循环效率。
(2)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健全制度基础设施,以制度或政策推动生产要素流动,鼓励技术创新,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提高信息传递速度与效率,降低信息传递成本等。随着制度体系逐渐完善,下一步就是做好执行工作,使制度监管与实施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使制度执行成本持续下降。
(3)需要注意的是,制度与技术存在明显的国界,这一特征在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形势下表现得愈发明显。在此基础上,“双循环”制度设计的第三个要点就是搭建降低跨国交易成本的制度框架,使国内的市场规则与标准与国际市场规则与标准实现全方位对接,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一带一路”的框架。
二、“中国优势”助推“双循环”实现
中国之所以可以构建“双循环”,主要受益于独有的市场优势、制度优势和技术体制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1)超大规模市场持续提供拉力。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14亿人口,其中中等收入群体超过了4亿,形成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在过去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个市场一方面吸引了大量外资、外企,促进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为国内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未来,这个规模庞大的内需市场依然会发挥作用,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2)中国独特的制度优势持续提供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存在很多优势,在“双循环”制度建设方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优势,一是可以对多种制度工具进行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可以快速进行制度创新,在极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情境。在这两大优势的作用下,我国可以快速建立起“双循环”蓝图下的制度体系,并对该体系进行持续优化。
(3)技术体制优势提供基础。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的人才队伍,这些都为技术变革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三、“双循环”下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
“制度不仅是组织运行的游戏规则,组织可以通过集体行动塑造制度”,根据这一逻辑,中国企业在“双循环”制度下的战略选择要注意四大事项:
第一,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保持信心。现阶段,“衰退”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旋律。在此形势下,我国企业要对我国市场、制度、技术体制保持信心,相信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能够克服重重困难,保持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
第二,在创新领域持续加大投入,推动技术变革。从国家顶层规划来看,未来,我国将以全球制造中心和供应链中心为基础,向全球创新中心迈进。为了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国家会面向技术变革出台很多政策。企业可以利用政策优势,在创新领域加大投入,与其他高科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技术攻坚,寻求技术突破,以保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尤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在全球蔓延的形势下,中国企业要紧抓机遇提升技术实力,实现追赶反超。同时,企业要利用好中国在市场、制度、技术体制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随着我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我国企业不仅可以在国际市场上掌握更多话语权,而且“双循环”的效率也可以实现大幅提升。
第三,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系统建设。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潜藏着很多机会,中国企业不仅要在这些市场中寻找机会,而且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寻找机会,例如经济快速发展,公共卫生、养老健康等方面爆发出巨大的需求,潜藏着很多商机;为了保证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软硬件领域将爆发出巨大的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多机会。对于企业来说,从这些需求中寻找机会,不仅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降低交易成本。
第四,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系统建设。首先,以“双循环”蓝图下的各项制度为依托,改变“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与”一带一路”对接,积极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尤其是跨国交易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企业要以中国独有的市场优势、制度优势和技术体制优势为依托,充分发挥我国内需市场规模大的优势,加大创新力度,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不断提升在全球市场分工中的地位。进一步说就是,企业要以我国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专业人才为依托,在各个细分领域做到最好,逐渐掌握国际产业链的话语权。
总而言之,“双循环”的制度框架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帮助中国企业找到了一条高质量的发展路径,同时,企业有组织、有规划的集体行动也可以让“双循环”的制度框架更加完善。
摘编自《双循环》,袁国宝 著,中国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