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发展改变了客户与银行的交互方式,金融服务数字化脚步的不断加快,使得融入场景、开放生态正在成为全球银行业愈演愈烈的新浪潮。开放银行以客户为核心,以金融科技为依托,对银行现有的经营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逐渐释放出“数据价值”和“规模价值”。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落地,全球地缘政治、经济金融贸易和科技发展将持续演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的发展环境下,中国银行业也将告别“高歌猛进”的“黄金时代”,进入以追求高质量、数字化为导向的转型发展“跋涉期”,商业银行在盈利模式和经营策略上经历着再一次的蜕变。当前,领先银行均以生态打造为数字化转型战略的优先选择,以生态中的客群为中心展开业务,在这个过程中开放银行是必由之路。打造开放银行意味着银行整体商业模式与经营模式的数字化重塑。近日,《财资中国》专访了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BCG数字科技专项以及Digital BCG Accelerator System团队中国区负责人徐勤,她从银行数字化加速背后的驱动力出发,分析了开放银行未来的业务创新方向,以及银行与企业如何利用开放银行建立起更丰富的连接场景。
徐勤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BCG数字科技专项以及Digital BCG Accelerator System团队中国区负责人
随着银行业规模扩张时代的终结,国内商业银行逐渐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并注重提升内部精细化管理水平,数字化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徐勤认为,以“十四五”规划为起点,金融市场竞争新格局初显,不同体量银行的数字化进程出现明显分层:实力雄厚的大型银行在数字化整体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快数字化技术的纵深应用,在特色业务上积累了一定的优势;中小型银行在数字化应用能力方面或多或少有所限制与欠缺。
徐勤表示,当前银行数字化加速有三大驱动力:客户第一性的原则、银行内在管理的需求、技术基础设施的完善。其中,管理的提升和技术的赋能都是为了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目标。
互联网经济下,各行各业颠覆式体验层出不穷,使得客户对金融行业客户体验的期待也大大提高,银行开始对标互联网企业用户至上的底层逻辑。C端的客户体验要求又逐渐渗透到B端:正如银企直联帮助提升大型集团企业财务人员操作便捷性一样,可以预见,B端客户同样会追求与C端用户类似的无缝衔接良好体验。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大型商业银行初步形成了以“三会一层”(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公司治理架构,明确了企业的经营定位。在此基础上,银行需要通过数字化工具应用,实现经营管理的高效率与低成本;通过金融科技赋能,捕捉新战略利润区的机遇。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商业场景的应用日渐成熟,而银行可以将这些技术手段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进行系统功能的优化、数据治理的完善和数据资产的构建,从而实现客户体验优化的经营指标,持续提升客户经营的效能。
那么,如何汲取数字化的动力、跑出转型加速度?徐勤认为,商业银行需要面向客户、面向业务、面向内部管理,形成具体的数字化转型实施路径,打造真正的数字银行。
-
一是围绕客户洞察,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构建多维度的客群分类指标,更精准地挖掘客户的金融服务偏好。“传统银行在客群划分上往往采取一刀切方式,例如通过个人金融资产将客户细分为财富和私人银行客户等。现在要打破原来简单粗暴的客群划分标准,通过场景细分、数据建模等方式,形成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客群分类,再针对每一个小客群的金融需求,建立更多元化的标签,有针对性地研发金融产品。”徐勤介绍。
-
二是围绕客户体验,将客户触点主观数据与运营客观数据相结合,量化客户评价指标。例如客户通过数字化渠道评价银行的服务态度、响应速度,再结合交易完成的时效、准确度和便捷性,构建“监测—分析—改进”的客户体验管理闭环,让客户体验的改进方向更加清晰、更有说服力。
面向未来,银行可以通过新业务的孵化和培育,创新更多金融服务场景。以开放银行为例,银行基于B2B2B与B2B2C模式,将金融产品嵌入企业ERP、SaaS平台或消费互联网平台,实现批量获客,将终端服务客群从大型集团客户延伸至小微企业和C端的长尾客户,同时推出行业或场景定制解决方案,由此显著提升银行的服务广度与深度,为银行带来新的客群和收入贡献。
-
一是业务风险敞口的精细化管理。当前银行用于评判企业信用资质的数据获取能力和渠道有限。未来银行将深入企业经营环节,围绕行业经营特点、企业业务规模、生产经营周期、上下游关系及与关联企业资金往来等方面的数据,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架构进行重组与再造。
-
二是智慧经营能力的构建。智慧经营的实现需要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驱动,构建渠道获客、精准营销、产品服务、业务运营、风控合规、财务效益等方面的智慧经营能力。
在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当中,数据与分析是关键的催化剂。徐勤认为,当前银行在数据应用方面仍面临挑战,数据价值尚未充分释放。
由于行业特性,银行业在长期的业务开展过程中积累了海量数据,与互联网企业相比也不遑多让。银行虽然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具备天然优势,但是存在大量历史遗留数据信息没有激活,海量数据资源有待转化为更有价值的资产。
商业银行的数据往往分散在多个业务系统中,且系统间缺乏横向沟通和整体统筹,形成一个个“数据烟囱”,难以实现数据的有效整合和使用。各系统的设计标准、数据口径和业务含义不一,也会影响企业级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应用。
当前,商业银行的数据应用主要集中在风控、反欺诈、征信等领域,但是还未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挖掘,尚不能通过数据分析获知客户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创新产品服务。
一方面,作为对数据安全高度敏感的行业,银行的数据应用对数据治理能力要求甚高,否则容易增加数据丢失、泄露或被窃的风险;另一方面,鉴于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机制限制,擅自使用数据可能会触犯监管和法律底线。
徐勤强调,数据治理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是重点亦是难点,需要银行长期深耕,充分实现数据的价值转化。银行的数据治理,不仅是要将“沉睡”在后台的、庞杂而分散的数据,形成相对标准化、便于存储和调用的数据资产,而且要通过可定制开发的算法模型,将数据资产“活用”于前端业务。
随着金融服务数字化脚步不断加快,融入场景、开放生态正成为全球银行业愈演愈烈的新浪潮,开放银行应运而生。徐勤认为,中国开放银行发展经历了“银企直联”“Open API”两大阶段,未来将迎接“Open API+”的新阶段(图1),释放出“数据价值”和“规模价值”。一方面,伴随客户金融交易和非金融行为数据的不断沉淀,商业银行对于客户洞察不断加深,开放银行平台货架上不再仅限于提供标准银行产品,而是演化成为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货架”,出现行业定制、场景定制、客户定制,真正实现“千人千面”。另一方面,伴随场景拓宽、产品丰富、API解耦,开放银行将进一步提升获客收入,降低对接成本,实现业务规模化。
图1 开放银行向“Open API+”模式演进
资料来源:中国开放银行白皮书2021
徐勤介绍,从驱动开放银行发展的宏观因素上看,全球开放银行市场分为“监管强制”“监管鼓励”“市场先行”三种模式。
- 首先是以英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地为代表的“监管强制”模式,监管部门通过颁布相关法律和条例,强制要求银行开放数据,并规定了API标准、数据标准和安全标准。
- 其次是以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为代表的“监管鼓励”模式,监管部门只出台技术框架和指导手册,为行业统一标准和规范提供参考;政府和监管营造良好开放环境,引导鼓励银行开放。
- 最后是以中国内地、美国等为代表的“市场先行”模式,主要由银行、第三方科技公司推动,政府出台零星的指导意见以鼓励开放。得益于中国内地和美国更为活跃创新的金融生态体系,银行与生态层第三方科技公司积极创新,将API延伸至各个场景,与产业进行深度结合。
徐勤表示,之所以全球市场展现出迥异的宏观驱动因素,主要原因在于监管风格、数据掌控、用户体验不同。
首先,从监管方的角度而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监管风格不同。
在实行监管强制模式的欧盟和英国,其监管制度非常完善,监管部门历来采取主动先行的方式引领市场。在实行监管鼓励模式的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其监管制度较为完善,金融业态也相对发达,监管部门希望改变本地创新不足的情况,引领市场发展,激发创新活力。在实行市场先行模式的中国内地和美国,美国实行的是“双重多头”的监管体制;而中国内地的监管往往鼓励创新,对新生业务模式的发展向来持鼓励包容的态度,充分尊重市场积极性。
其次,从供给方的角度而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掌控方不同。
在英国和欧盟,传统 的数据掌控权和市场主导权将被降低,监管部门为了推动创新就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甚至强制的态度。在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传统金融机构同样居于相对强势的地位,但存在一定竞争。监管部门亦希望通过出台开放银行的技术框架和指导手册进一步激发创新和竞争。而在中国内地和美国,本土的互联网巨头掌握大量的场景流量和数据,激烈竞争的银行业纷纷与互联网平台合作以拓宽客户和数据获取渠道,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最后,从需求方的角度而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体验不同。
在英国和欧盟,金融由传统银行机构主导,用户体验提升空间较大。在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用户体验相对较好,监管部门也希望通过政策鼓励,促使商业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共同创新金融服务,提升客户体验。在中国内地和美国,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科技巨头非常重视用户体验。
从银行业务分类来看,零售业务板块在开放银行领域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不少银行特别是新兴银行在银行账户、支付结算、投资理财、零售贷款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开放输出的实践,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及相对稳定的业务模式。而在对公业务领域,开放银行的商业模式和创新技术也大有用武之地:从规模获客到聚合支付,从财资管理再到数据服务,乃至拓展到更加深入的金融服务,从而连接更多企业经营场景,形成更丰富的创新探索。
在开放银行模式下,银行服务对象从大型集团客户拓展至B2B2B模式下的产业互联网平台/软件提供商与B2B2C模式下的消费互联网平台,有效拓展了服务客户范围,提升了交易规模。
支付作为开放银行服务企业的一个很好的载体,能够高频地解决银行在服务企业创建生态时的业务要求。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银行对接到企业平台、企业生态中,为企业完成相应的资金服务、资产对接以及支付结算服务。
对公业务的现金管理、票据管理、资金管理、供应链金融等,将会越发依赖于账户和交易数据开放共享和实时分析。这些领域通过开放银行技术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支持。
未来数字经济时代最为核心的资产就是数据资产,金融机构的业务重心将不可避免地转向数据服务领域。一方面,开放银行可以围绕数据资产的估值定价进行系统重构与业务创新,并将底层技术和能力输出给企业客户。另一方面,开放银行可以通过输出数据分析与洞察提升价值创造,并升级至与数据接收方分润的盈利模式(图2)。
图2 银行开放数据模式下,开放银行盈利模式升级
资料来源:BCG分析
徐勤补充道,从网银到银企互联,从Open API到Open API+,银行与企业客户的交互方式发生了改变。银行可以通过深度对接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升级企业服务,增强客户黏性,构建差异化的场景平台与细分领域的多样化金融解决方案,满足B端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面对开放银行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商业银行一方面需打造内功,提升能力;另一方面需要与监管机构携手并行。
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布局开放银行,需要银行业自身的高度重视,持续推动技术创新,重点发力系统架构、数据治理和数据应用,为开放银行升级提供坚实的基础。
开放银行系统建设将面临“更自主、更安全、更高效”三大趋势。一是系统自主,在自主开放模式下,银行可以实现源代码自主可控,确保系统的快速迭代,满足前端以互联网公司为主的生态场景合作伙伴不断变化的需求。二是系统安全,银行需要更加着力提升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传输安全,以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数据隐私保护意识和监管对于开放银行安全性不断提升的要求。三是系统高效,优质的生态场景合作伙伴往往交易量巨大,因此对于银行开放银行平台的并发性、稳定性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领先的开放银行将在这方面进行重点提升。
数据治理对于提高银行内部效率、优化客户旅程、促进精准营销至关重要。数据治理要素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数据结构,银行应创建围绕数据内容的企业通用语言,不仅包括对企业数据本身的描述,还要对数据术语表、数据域、数据族、数据模型、数据字典和数据流等进行定义和分类;二是数据政策,银行应围绕提升数据质量、可访问性、主数据管理能力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明确流程、行动、角色等;三是数据工具,银行应打造的数据工具主要包括基础的数据清洗工具和高级的数据处理工具;四是参与者和目标运营模式,银行应围绕数据治理涉及的各个利益相关方,明确各方参与者的职责和授权边界,并制定相应的决策框架。
伴随接入场景数量的不断增长,商业银行将积累越来越多的客户金融交易数据和非金融行为数据。基于良好的数据治理质量,商业银行将可以基于大数据和AI技术不断完善描绘客户画像,打造客户标签体系,并通过各类分析模型对客户洞察加以应用,提供数据驱动型的产品和服务。
对于国内开放银行的发展,监管层日渐重视。徐勤认为,外部政策的持续助力,将为开放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适宜土壤。对此,她提出了两点建议。
- 一方面,建议监管机构进一步推动制定统一的行业级API设计标准,提升商业银行与众多生态伙伴之间的连接效率。开放银行参与主体多样,商业银行和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场景方相互融合,构成多对多的合作网络。反观国内发展现状,各商业银行对外的API标准不尽相同,而从场景端互联网公司的角度,也面临着不同商业银行由于API设计规范不标准而导致每个项目需要重新开发,对接费时费力的困扰。因此,为了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信息沟通,建议监管机构制定API统一标准规范,提升商业银行、第三方机构等开放银行参与方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的可操作性和便利性。
- 另一方面,建议监管机构围绕数据安全方面,制定更加明确、详细的指导标准。开放银行“开放”的核心是数据,天然涉及用户隐私。2020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商业银行应用接口安全管理规范》,规定了商业银行应用程序接口的类型(图3)与安全级别、安全设计、安全部署、安全集成、安全运维等安全技术保障要求,为开放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参考。监管机构未来可以颁布关于数据安全方面更加明确、详细的指导标准,同时进一步加大对非法盗取、泄露数据等行为的打击力度。
图3 银行API示意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应用接口安全管理规范》
在采访的最后,徐勤表示:“开放银行涉及总分行、前中后台各个产品部门的跨条线协同,需要一把手从全行战略高度给予重视。而数字化技术与知识储备是制定长远战略的前提条件,因此具备数字化技能的高管将在开放银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