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台社会,平台改变了社会的运行结构、运行机制以及存在形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社会生产生活重要参与者的金融,其存在形态也将发生变化。近日,《财资中国》采访了《平台银行:未来银行的实现形态》一书作者刘兴赛,他结合自己多年来的行业研究经验和一线经营实践,从商业演进规律出发分析了银行未来的发展模式和存在形态,提出平台社会的相关法则和效应将以颠覆性的方式重塑不同银行的命运,并对未来银行的发展给出了清晰的路径和答案。
TreasuryChina:这本书创作的背景和初衷是什么?有哪些亮点和特色?
《平台银行》这本书篇幅不大,但其却涉及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务,从社会学到经济学、管理学众多的学科和领域。它是第一本尝试对“平台银行”进行完整理论概括、理论整合的书。作为行业内的一份子,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行业发展的指南,希望能将趋势的思想性和银行经营的技术性进行较好的结合。
TreasuryChina:您如何看待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阶段?构建平台银行对于银行数字化加速有何战略价值?
一是银行会计电算化阶段。这一阶段以电子计算机应用为主要特征,其核心内涵在于账务的计算机处理代替传统人工处理。
二是数据大集中以及网络银行发展阶段。这在后台表现为银行通过构建集中式数据中心将分散于各分行的数据进行集中。而在前台,国内银行的数字化主要表现为电子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电子渠道的发展。
三是新时期金融科技创新浪潮引致的数字化进程。2016年以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在内的金融科技应用为行业所瞩目。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解和吸收,国内主要银行都开始制定明晰的金融科技战略和数字化战略。
不过需要看到的是,尽管领先银行制定了面向未来的数字化战略,但这些战略还深受渠道数字化思想及其逻辑框架的影响。国内银行业要真正实现新时期数字化的实际效能,必须摆脱渠道数字化的历史束缚,重建自身业务模式和运营体系,推动体制机制与科技公司接轨。而这恰恰是发展平台银行的战略价值所在。或者说,从渠道数字化向平台数字化演进,是国内银行业新时期数字化的本质内涵。
TreasuryChina:目前,商业银行纷纷在打造开放银行,您如何看待开放银行与平台银行的关系?
从相似点来看,两种都强调银行与场景平台的合作,开放合作是平台银行和开放银行共同的业务理念。
但两者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首先,尽管强调银行与第三方场景平台的合作,但开放性并不是平台银行的要件。传统银行手机app的平台化,就是基于金融自场景所构建的持续交互的高频平台体系,这里并不涉及开放与合作。开放银行关键词是开放共享,平台银行的关键词是高频交互。
第二,关键内涵不同,银行服务嵌入场景平台中的商业模式早已存在,但平台模式之所以可以成为平台银行,关键在于银行的运营体系所实现的革命性的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体制机制的革命:全面数字化、敏捷交付、分布式架构以及生态杠杆、深度服务、总分体制重构、前中后台边界的消失。开放银行是一种业务模式,并不必然涉及到银行内部运营和体制的重大变革,但作为一种银行体系,如果没有进行运营和体制革命,平台银行只是平台模式。
第三,从实践路径上看,平台银行构建是一个银行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平台化进程,通过介入场景的数字化、平台化过程,来获取金融发展优势的策略安排。它不是对自身产品服务的封装和简单输出。
总体而言,开放银行是一个在部分国家上升到国家实践的业务模式和数据管理体系,而平台银行则是随着平台社会的演进和发展,银行呈现的未来形态。
TreasuryChina:成功建立和运行平台银行的关键要素有哪些?金融科技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一是构建互联网化的服务场景。平台的构建,首先要选择互联网平台服务的对象以及平台的核心功能。
二是建立交互。平台要建立具体的业务和服务体系,推动客户与平台建立起交互关系。交互本质上是由业务和服务所形成的用户与平台之间的互动机制以及数据、资金等资源的持续生产、沉淀的过程。这里有三个关键词,即双向互动、持续交互、数据的生产与运营。
三是组建生态。平台方根据客户的需求,建立综合服务的供给方体系。
四是嵌入金融服务。完成场景的平台化或完成平台构建后,银行就可以将自身的金融服务嵌入平台体系中,完成平台银行的商业模式构建工作。
从以上的环节和要素来看,所谓的“平台”,其实就是基于一定的功能,依托互联网,由需求方和供给方所构建的持续的、双向交互的体系以及数据生产、运营的机制和场所。上述交互和数据处理过程高度依赖金融科技的应用。事实上,正是由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应用的不断成熟,平台银行才从一种业务模式走向一种银行形态,从前端获客模式走向银行运营体系的革命。
TreasuryChina:平台银行形态的出现对于推动银行对公业务转型有何经验启示?
可以看出,上述发展趋势虽然有平台化的影子,但它们还是在既有银行框架下的自发发展。未来,随着平台银行模式的成熟,平台银行模式下的高频银行业务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不仅如此,平台银行模式下的对公业务转型,也将发生更大的变革,具体而言,包括:
一是公司业务与个人业务的融合。在平台银行的体系中,公司业务和个人业务实现了整合开发,以土地流转平台为例,银行通过与政府合作开发土地流转平台,围绕土地流转,银行可以对平台上的农户、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实现整合开发。
二是公共服务是业务的关键切入点。银行介入场景平台建设、供给、运营,是未来一段时间银行争夺对公市场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公共服务领域的客户(比如政府、军队、医院、学校)而言。
三是从供应链到产业链金融发展。传统上,供应链,尤其是线上供应链是银行对公业务转型的主要方向,但随着银行介入场景平台搭建环节,融合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平台以及产业链金融将对对公业务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TreasuryChina:围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数字经济和数字生态,您认为银行未来整体发展方向或趋势是怎么样的?
从银行现有的经营体系来看,它表现在银行网点通过O2O业务模式向本地生活服务场景的平台化转型,表现为银行线上渠道(主要是银行app)向基于特定服务功能的高频金融自场景平台转型。
通过平台银行构建,以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政务为代表的公共服务领域将成为银行竞争的焦点。而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乡村战略推动下,农村将成为平台银行发展最具潜力的试验田。而在农村的平台银行竞争,又将反过来最终改变中国银行业整个的竞争格局和发展态势。
当然,平台银行发展不仅是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更是银行运营体系的变革,未来五年,全面数字化的、前中后台一体化的、智能化的运营体系变革是中国银行业变革的关键内涵。而业务模式和运营体系的变革也会带来银行行为的科技公司化。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