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新基建应该是新的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认为需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新基建的“新”及背后效益。
第一个新,涉及资源配置的新。
动能变了,供给侧的产出也会变化。以平台新动能驱动,同以铁公基驱动相比,一个最明显变化,是从(短期)无效需求(投资需求)主导,转向了有效需求主导。铁公基的投资不能说没有需求,但需求往往超出一个市场周期之外;而平台不同,平台联接数亿现掏腰包的最终用户,一旦联上了这一立竿见影的需求,会自动推动产品形态的过剩产能,利用周期转变结构,在激烈竞争中转向服务形态的需求。中国经济结构由此将转向以有效需求主导而占用实体固定资产较少的生产服务、消费服务,中国经济供给侧从旧向新转变的“魔术”就会不知不觉发生。
第二个新,涉及制度创新的新。
专用资本为基础的经济,必问姓公姓私,因为个人产品、公共产品遵循不同规律,一旦相混,会出现“搭便车”(私人部门提供公共物品得不到回报)。2008年的铁公基提供的是公共物品,只能是政府干预模式。
而通用资本为基础的平台经济,平台上个人产品与公共产品可以相混,不会出现搭便车。,平台提供虚拟生产资料,虽然是免费的,形式上类似公共物品,但在以租代买模式下,通过使用费(具体说是网商向平台交服务年费)可足额(甚至超额)补偿平台“新基建”固定投入。这次新基建加入了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实际上加的就是平台这种“新型”基础设施可称为应用基础设施,或商业基础设施。它不同于政府干预的公共基础设施,而是市场网络主导的准公共基础设施(或称公私混合基础设施)。它的回报不是税,而是费(服务费)。
这不仅使市场机制在基建领域(主要是平台基建领域)有效发挥作用,而且会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礼物,这就是促进一次分配公平。因为,虚拟生产资料以租代买,相比于国有国营,极大降低了大众的进入门槛(双创门槛),使他们直接获得剩余的机会大大提高。由此带来仅靠铁公基无法带来的大众有效需求(内需)增加,从而使中国的市场需求真正发挥优势,投资结构进入良性循环。总之,最终通过治本,以有效需求增加,比旧基建更有效率、更公平地真正提速经济。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徐梦周:新基建有新特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是关键
新基建有新特征
- 一是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新基建属于新产业,主导技术路线尚未形成,这意味着对于新基建的投资面临较高风险。
- 二是强技术和经济关联性。新基建之间相互补充,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比如特高压改进了对5G基站、大数据中心的电力满足,但同时自身稳定性也依赖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这意味着新基建发展中,技术创新的同步性、产业配套的系统性有更高要求。
- 三是终端运行的平台化。不同于旧基建单一的物理属性,新基建具有显著的信息属性。对于终端平台而言,能够以低成本实现更大范围运营,网络规模效应更趋明显。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是关键
实际上,在新基建发展中,市场主体已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工业互联网领域,长三角地区形成了智能云科、上海宝信、江苏徐工信息、浙江阿里云、安徽合力等一批平台企业。其中阿里云预计到2025年将连接2亿台工业设备,服务工业企业30万家;在江苏,超过60万台工程机械装备通过徐工集团的汉云平台“登云上网”。
因此,在推进新基建过程中,一是要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新基建发展,发挥PPP等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优势,拓宽融资来源。二是充分调动互联网平台企业、上市公司以及民营龙头企业的积极性,发挥这些企业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三是鼓励运营商加强与下游垂直应用领域创新型企业的合作和协调,引导用户向5G网络迁移,促进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发展。四是基于公共数据开放和众创平台建设,优化创新生态,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重点,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创业服务平台。
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新基建推动构建产业互联网
目前,中国企业数字化最主要的特征和趋势是所有制造业品牌企业都要想办法直接卖货给消费者。这样最大的优势是触达消费者,获得消费洞察,用消费洞察的数据来决定生产设计和产品开发,进而实现更好的需求和供给的匹配。
高红冰说,以前的工业经济是大规模生产去匹配大规模零售,当个性化的需求普遍存在的时候,大规模的生产制造就难以匹配个性化的需求;如今,生产活动中最需要改进的就是怎么用规模化的生产制造去匹配个性化的需求,而数字化和大数据应用就是最好的答案。
制造业企业绕过经销商,直接接触消费者,这种转型导致企业全局优化需求和碎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今后十年到二十年,是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基建的“安装期”。新基建不仅是政府,更是大量社会和企业部门都要用云、用数据形成智能化,改进企业和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能力及水平。
只有这样,消费端和供给端才能全部打通,形成高效洞察、高效连接的体系,而不是分离的两套体系。这个体系互联、互通、互操作,数据流动打通,企业就可以把产品跟消费者实现更好地结合。高红冰认为,这是讨论商业数字化以及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的最主要方向。
大咖视点:新基建核心是数字基础设施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认为,新基建以数字基建为主,包括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数字平台基础设施、物理基础设施智能化。数字基础设施包括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云计算是底座,与其他技术聚合发展,产生聚变效应和辐射效应;数字平台基础设施包括购物、出行、娱乐、家政、政务等各类数字平台;物理基础设施智能化核心是传统“铁公基”设施的智能化升级,数字基建的中长期价值在于打造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新价值网络和新服务体系,带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的高效治理。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谈到,新基建主要包括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领域,可以把它们定义为数字基建。与传统的“铁公基”相比,数字基建内容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广,特别是它可以体现数字经济的特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副部长田杰棠认为,狭义地讲,新基建主要就是指数字基础设施,当然也包含了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的内容。他阐述了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跟传统基建的区别,“这两者包含的不仅仅是硬件,也包括很多软件设施,包括开源平台。这跟我们过去理解的基础设施不完全一样,它们是真的‘新基建’”。
本文梳理了阿里研究院关于《新基建下的企业数字化》的众多大咖视点,由于篇幅原因仅节选部分内容,完整版内容请关注“财资知识云”小程序,点击思维课-数字战略查看,本专栏还有安永、毕马威、普华永道等咨询公司关于新基建下的企业数字化的研究。
评论 (0)